新闻动态

赵王刘友因不爱吕家女被吕后幽禁饿死,死前诅咒吕氏_姑妈_亲儿子_刘家

前言

亲姑妈,竟能把亲侄子活活饿死!

就因为,他不待见她硬塞过来的媳妇儿?

这事儿放现在,简直是天方夜谭,可在汉朝初年,它就这么发生了!

堂堂的赵王刘友,高祖刘邦的亲儿子,最后竟被囚禁起来,断水断粮,像条没人管的野狗一样饿死。

他临死前,用尽最后一丝力气,哭喊着诅咒:“吕家太不是东西了!老天爷替我报仇啊!”

这背后,到底是媳妇儿枕边风太毒辣,还是他那位权倾朝野的姑妈——吕后,早就布下了一盘要他命的棋?

一:枕边风有多毒?赵王拒爱吕家女,竟被亲姑妈吕后活活饿死!展开剩余93%

话说这刘友啊,本来是淮阳王,日子过得也还行。

可他三哥赵王刘如意,就是那个让吕后恨得牙痒痒的戚夫人的儿子,被吕后一杯毒酒送走了。

这赵国的王位就空出来了。

吕后眼珠子一转,就把刘友从淮阳挪到了赵国当王。

这看似是升官了,可吕后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——她给刘友塞了个媳妇儿,谁呢?自家吕氏的姑娘。

这姑娘具体是吕后的哪个侄女,史书没细说,但肯定是吕后心腹圈子里的人。

吕后的心思,那真是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了。

她就是要用婚姻这根绳子,把老刘家和老吕家捆在一块儿。

你想啊,刘家的王爷娶了吕家的姑娘当王后,生下的儿子,不就既有刘家血脉,又有吕家血脉?将来继承王位,吕家的势力不就能一代代传下去?

算盘打得精,可她忘了问刘友乐不乐意。

刘友心里那个憋屈啊,比吃了黄连还苦。

他是高祖的儿子,是刘氏宗亲,凭什么要受你吕家的摆布?

娶就娶吧,人在屋檐下,不得不低头。

可这心里头不痛快,脸上能有好颜色吗?

他对这位吕王后,那是“敬而远之”,说白了,就是不待见,爱搭不理。

自己喜欢的其他小妾,倒是宠得不行。

你想想,这吕王后能干吗?

她可是吕后派来的“代表”,背后有靠山的。

在赵王宫里受了冷落,那还不气得鼻子都歪了?

女人的嫉妒心一旦点燃,那可是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。

这吕王后越想越气,干脆收拾包袱,跑回长安,找吕后告状去了!

她是怎么告的呢?那话可就毒了。

她抹着眼泪,添油加醋地说:“姑妈(或者按辈分称呼),刘友他可坏了!他私下里说:‘吕家凭什么封王?等太后老了,看我怎么收拾他们!’”

这话戳到吕后的肺管子了!

吕后最怕的是什么?就是刘家的人不服她,等她死了要清算吕家。

之前那个小皇帝刘恭,不就是因为知道了自己生母被吕后害死,扬言长大要报仇,结果被吕后先下手为强给废了,没多久就死了吗?

现在又来一个刘友,还敢说这种话?

吕后听完侄女(或族女)的哭诉,火冒三丈,立马就派人去赵国传旨,叫刘友赶紧来长安!

刘友接到旨意的时候,可能还琢磨呢?姑妈叫我去干啥?

他哪里想得到,这一去,就是踏上了黄泉路。

这枕边风,硬是把他从赵王宝座,吹进了鬼门关啊!

等待刘友的,将是怎样的绝境?

二:“吕氏绝理,托天报仇!” 刘友临终血咒,道尽吕后联姻棋局的残酷

刘友稀里糊涂地到了长安,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呢,就被吕后的人给控制起来了。

关在哪儿?一处官邸里,外面围得跟铁桶似的,全是兵。

更绝的是,吕后下令:不准给刘友送吃的!

这是要干嘛?傻子都看出来了,这是要活活饿死他啊!

刘友彻底懵了。

我做错了什么?不就是没给我那吕家媳妇好脸色吗?至于要我的命?

他手下那些忠心的臣子,偷偷摸摸想给他送点吃的。

结果呢?被吕后发现,抓起来就问罪!

这下刘友彻底绝望了。

他明白了,这不是他媳妇儿一个人的意思,这是他那位高高在上的姑妈——吕后,铁了心要弄死他。

为什么?

因为他成了吕后那盘“刘吕联姻”大棋上的一颗废子,一颗不听话、还可能带来麻烦的废子!

吕后的算盘是:让刘家的王爷都娶吕家的女儿。

这样一来,王后的位置被吕家人占了,将来生的嫡子就有吕家血脉。

就算以后哪个刘家王爷当了皇帝,皇后也得是姓吕的。

只要这套路玩下去,吕家的富贵就能千秋万代。

她给自己的亲儿子汉惠帝刘盈,塞了个亲外甥女张嫣当皇后,虽然那是一场失败的婚姻,但没阻止吕后继续推广这个策略。

刘友,就是这个策略下的又一个牺牲品。

吕后需要的是一个乖乖听话、能配合她演戏的赵王和赵王后,而不是一个对吕家媳妇冷冰冰、还可能心怀不满的刘友。

当吕王后跑来告状,说刘友有反心时,不管真假,吕后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。

除掉刘友,换一个听话的,对她来说,是最稳妥的选择。

可怜刘友,就这么成了政治棋局上的炮灰。

在被囚禁、饥饿难耐的最后日子里,刘友悲愤交加。

他提笔写下了一首诗歌,那真是字字泣血:

“诸吕用事兮,刘氏微;(吕家掌权啊,老刘家不行了)

迫胁王侯兮,强授我妃。(逼着我们这些王爷啊,硬塞给我个媳妇)

我妃既妒兮,诬我以恶;(我这媳妇嫉妒心强啊,诬陷我干坏事)

谗女乱国兮,上曾不寤。(这坏女人祸乱国家啊,太后您咋就不明白呢)

……”

诗的最后,他发出了惊天动地的诅咒:

“吕氏绝理兮,托天报仇!” (吕家太不讲道理了!老天爷啊,你可得替我报仇!)

公元前181年的正月十八日,赵王刘友,刘邦的第五个儿子,就这么在囚禁中,活活饿死了。

死后,连个王爷的葬礼都没有,就按普通老百姓的规格,埋在了长安城外的坟地里。

他的血咒,字字锥心,控诉着吕后这盘联姻大棋的冷酷无情。

这声嘶力竭的诅咒,真的会应验吗?吕家的结局又会如何?

三:不爱我侄女?那就去死!吕后“强扭的瓜”,为何甜不了还搭上性命?

俗话说,“强扭的瓜不甜”。

吕后这么精明厉害的一个女人,难道不懂这个道理?

她为什么非要把吕家的姑娘硬塞给刘家的王爷们,哪怕人家不乐意,甚至因此丢了性命也在所不惜?

这背后,恐怕不光是政治算计那么简单。

咱们得琢磨琢磨吕后这个人。

她跟着刘邦打天下,吃过多少苦?见过多少风浪?

刘邦活着的时候,宠爱戚夫人,想换太子,差点让她和儿子刘盈的地位不保。

这段经历,让她对权力有种近乎偏执的掌控欲,对威胁更是有种深入骨髓的恐惧。

等到刘邦一死,她成了太后,大权在握。

她首先想到的,就是怎么保住这份权力,怎么让吕家永远富贵。

在她看来,联姻是最直接、最有效的办法。

把吕家的女人安插到刘家各个王府里当“钉子”,监控他们,影响他们,最终通过血缘关系,把刘吕两家彻底绑死。

这就像现在有些家长,非要给子女安排工作、安排对象,觉得“我都是为你好”,觉得“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”,我的安排就是最好的。

吕后可能也是这么想的:我给你们安排的媳妇儿,都是为了大家好,为了刘吕两家长治久安,你们怎么就不领情呢?

她可能觉得,只要权力够大,就能压制一切不满。

感情?喜不喜欢?在她那盘政治大棋面前,这些都无足轻重。

她要的是结果,是吕家势力的巩固。

谁敢不配合,谁就是绊脚石,就得搬开,哪怕这个人是她的亲侄子(刘友)。

刘友的悲剧就在于,他用“不爱”这种个人情感,去对抗吕后的政治铁腕。

他以为只是夫妻感情问题,冷落一个女人而已。

可他忘了,这个女人姓吕,背后站着的是吕后。

他的“不爱”,在吕后看来,就是对她权威的挑战,对她整个战略布局的破坏。

再加上吕王后那番“必击之”的诬告,彻底点燃了吕后的杀心。

“你不爱我侄女?那就是不把我吕后放在眼里!那就是对我们吕家有二心!留着你就是个祸害!”

这可能就是吕后内心最真实的想法。

所以,这“强扭的瓜”,不但甜不了,反而成了催命符。

吕后用刘友的命,给其他刘氏王爷们上了一课:顺我者昌,逆我者亡。

可是,这种靠高压和恐惧维持的关系,真的牢固吗?

刘友死了,其他被强迫娶了吕家女的刘氏王爷们,心里会怎么想?他们是会更顺从,还是会把仇恨埋得更深?

吕后这步棋,真的走对了吗?

四:刘友的绝望呐喊:当政治婚姻遭遇“厌恶脸”,吕后的算盘打错了?

咱们换位思考一下,站在刘友的角度,感受一下他的憋屈和绝望。

他爹是开国皇帝刘邦,他自己也是正儿八经的皇子,封了王。

按理说,也算是人中龙凤了。

可是在他那位强势的姑妈吕后面前,他这点身份地位,好像啥也不是。

婚姻大事,本来是你情我愿的事儿。

结果吕后一道命令下来,你就得娶她指定的人,不管你喜不喜欢。

想象一下,每天对着一个自己打心眼儿里讨厌的人,还得强颜欢笑,那滋味能好受吗?

刘友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——冷落。

他可能觉得,我惹不起你吕后,但我躲得起吧?我不跟你硬碰硬,我就是不搭理你塞给我的这个女人,行不行?

他把心思都放在自己喜欢的其他女人身上。

这算是一种反抗吗?

也许吧,是一种消极的、无声的反抗。

他用一张“厌恶脸”,表达着对这桩政治婚姻的不满。

可他低估了这“厌恶脸”的杀伤力。

尤其是在那个权力高度集中的宫廷环境里,在一个嫉妒心强的女人和一个多疑猜忌的太后面前,这简直就是在玩火。

当他被囚禁起来,眼看就要饿死的时候,他才彻底明白:

原来,仅仅是“不爱”,仅仅是给了个“厌恶脸”,真的可以要了他的命。

他不是死于谋反,不是死于什么滔天大罪,而是死于一场失败的政治婚姻,死于他无法控制的个人情感与残酷政治现实的碰撞。

他在诗里喊:“谗女乱国兮,上曾不寤!” (坏女人祸乱国家啊,太后您怎么就不明白呢!)

这是何等的绝望!他到死都觉得,是那个女人在捣鬼,是吕后被蒙蔽了。

他可能至死都不明白,或者不愿意相信,他的死,其实是吕后早就盘算好的,那个女人的谗言,不过是给了吕后一个动手的借口。

那么,吕后的算盘,真的打对了吗?

她用如此残酷的手段推行联姻,逼死刘友,确实震慑了其他人一时。

但这种靠恐惧建立起来的联盟,就像沙滩上的城堡,看着挺唬人,一个大浪过来就全完了。

刘友的死,还有其他被压迫的刘氏宗亲的怨恨,都在积蓄着力量。

等到吕后一死,这股力量就如同火山爆发,瞬间就把吕氏集团烧了个干干净净。

从这个角度看,刘友的绝望呐喊,他临终的血咒,仿佛真的在冥冥之中起作用了。

吕后,这位一代强人,最终还是因为低估了人性和人心的力量,让她的家族落了个“族灭”的悲惨下场。

这算不算是她当初逼死刘友时,打错了算盘呢?

结语

赵王刘友的悲剧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汉初宫廷斗争的血腥,也照见了吕后铁腕政治下,个人命运的脆弱与无奈。他的死,归根结底,是政治野心碾压了基本的人伦亲情。

如果吕后当初不搞这种强制联姻,而是采取更怀柔的手段,吕家的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?历史是否会走向另一个方向?

参考文献: 司马迁,《史记·卷五十一·荆燕世家第二十一》 班固,《汉书·卷三十八·高五王传第八》 发布于:山东省